夏秋之交话养生

    1.6万阅    字体: 

“立秋”的节气一过,人们似乎感觉到了一丝丝凉意。然而,“秋老虎”可不是吃素的,尤其是夏秋交接时,表面好似天高气爽的天气,实则依然是高温不迭。经过气血顺畅的夏季,进入秋季之后,天气迅速由湿热转为干燥,人体也到了“夏秋之交”的分水岭。夏秋交接是人体最为敏感的时期,人尤其容易产生倦怠、乏力、烦躁的感觉。秋天,该怎样来养生?饮食及生活习惯,大家该怎样去调整,才能防止疾病的趁虚而入?

俗话说,“早立秋凉飕飕,晚立秋热死牛”。民间以为,立秋的时间若是在上午,则天气凉爽,立秋时间若在下午以后,天气就还要在热上一阵子。根据《中国天年历》今年立秋的时间为2010年8月7日的22时49分,属于晚立秋。暂不去争论还会不会再热上一阵子,这持续高温暑气未过的天气,俗称“秋老虎”,气温还是会比较高,所以大家不能大意。

中医认为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,这是由于秋季是干燥缺水的季节,这个时候人体的各项性能都在迅速的发生变化,是去旧更新,恢复以及调节人体性能的最佳时机。

一、秋天养阴

现在城市环境污染严重,再加上大家生活居住的环境,尤其是频繁生活在钢筋水泥建筑里,离土壤越来越远,吸取的地气不足,会影响到机体的阴阳平衡,使得体内的“阴”相对不足。春夏养阴如同中午浇花,浇下去的水分会被蒸发掉一大半,而秋冬养阴就比如傍晚浇花,同样多的水分不但不会被蒸发,还可兼得晨露的滋养。

所以秋天养阴的话则需要:

  1. 多喝水。中医以为水为阴气之源,所以秋季应该多喝水。
  2. 走进大自然的怀抱,漫步田野、山村、公园,都有助于养阴而调整机体阴,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多接地气。第3:汗出过多就会损人体之“阴”,所以秋季锻炼身体时,还要防止运动过度,避免大汗淋漓。

二、秋季养生留意调理脾胃

夏秋季节,在这似热非热的天气,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惯,为了满足口腹之欲,经常冷饮冷食,冰冰的冷饮顺着食道进入胃的感觉,让非常多人只喊“爽”。殊不知,这时候的胃已经被刺激的“直不起腰”了,不要以为秋天天热就可以像夏天那样为所欲为,夏秋交接之时,要特别注意饮食方面,稍不小心就有可能肠胃闹毛病。

所以立秋之后最好尽可能地少吃寒凉食品或生食大量瓜果,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该多禁忌。夏秋交接,调理脾胃应该侧重于清热、健脾,少食多餐,多吃熟软开胃易消化的食品,少吃辛辣刺激等油腻类的食品。秋季调理一定要注意清泄胃中之火,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,待胃火褪后再进补。

三:秋季养生之防秋乏

秋乏,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。虽然经过期间的推移,大家会慢慢的适应从闷热到凉爽的这种季节交替的变化,然而身体还是有点跟不上这变化的速度,因此会影响到生活和工作,所以还是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。

防秋乏的最好办法就是:首先要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,增强身体素质,比如跑步,爬山等有氧运动。然而要留意,秋季并不是一个进行高强度锻炼的季节,应循序渐进,以免适得其反;其次就是保持充足的睡眠。我国中医注重形体和精神的调养,以为“眠食二者,为养生之要务,”良好的睡眠有“养阴培元”之效。睡觉时最好在子时之前,由于子时是阳气最弱,阴气最盛时,此时睡觉,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不仅能养阴,睡眠质量也最佳。

四:秋天留意防燥

秋天雨水较少,天气干爽,人体容易虚火上延出现“秋燥”。中医认为,燥易伤肺,秋气与人体的肺脏相通,肺气太强,容易导致身体的津液不足,容易出现诸多津亏液少的“干燥症”,比如皮肤干燥,多有咳嗽,鼻乃肺之窍,所以鼻干燥在立秋之后尤为常见。此外,肺还与大肠有着密切的联系,中医曰:“互为表里”,而肺燥下移于大肠,肠燥则容易出现便秘。所说“木之为舟,无水不行;治燥之法,以润为贵”。

所以要想防秋燥,还要在饮食上多加调理,比如适量的喝淡茶、豆浆等。适当的选食一些能够润肺清燥、养阴生津的食品,比如梨、甘蔗、荸荠、百合、银耳等。若是肠燥,则需要多食蜂蜜等对润肠有作用的食品。另外,在日常生活中,为了预防秋燥对人体的损害,还要多调节空气湿度,保持四周环境的水分,比如可以在家中或是庭院内,多种植或摆放一些绿色植物,以缓解空气中的燥气。

五:夏秋之交感冒多

适量的增减衣服,可不要在这时候打起“乱穿衣”的主意,这个敏感的交替季节,感冒增多与天气变化无常有很大的关系,要想预防感冒,首先还是需要根据气温变化适当的增减衣服,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更要注意。其次室内的空调温度不要过低,一般在25℃~27℃最好。秋天是各种疾病的多发季节,并不一定所有的咳嗽、头疼、哮喘都是由于感冒引起的,最好到病院咨询过医生之后,再对症下药,以免耽误治疗的时间。

相关阅读

分享到朋友圈:

  • 1、在手机中打开微信App。
  • 2、使用微信中的【扫一扫】功能扫描左边的二维码,开始分享。

分享给朋友:

  • 1、在手机中打开微信App。
  • 2、使用微信中的【扫一扫】功能扫描左边的二维码,开始分享。
稍后转到: